查看原文
其他

致敬大国工匠丨给雕塑“敷面膜”可是一门学问!

2017-05-05 CCTV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

  每天十分钟文化,带你涨知识


拓印是复原与传承文物的重要手段,从事传拓工作30余年的李仁清独创立体拓印技术,为文物抢修提供了新的可能,而他背后为之付出的辛苦有又哪些,来看记者的报道。



珍本拓片 匠心创新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e1317jlixq2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李仁清的拓印手艺是在二维平面上重现三维艺术。无论是照相技术,还是3D扫描技术,都无法像拓印一样与文物零距离的接触。


拓印能够将碑文石刻上的线刻、纹理、风化程度对等呈现在拓片上。许多已经消失或被毁坏的文物正是通过拓片得以复原与传承。



这块存放于河南中岳庙的北魏嵩高灵庙碑,是魏碑的冠冕之作。魏碑上承汉隶,下启唐楷,创一代书体,为百代师法。北魏嵩高灵庙碑正是魏碑书体的经典,到上世纪初,它已经字迹漫漶,碑身残缺了。



而正是上海图书馆保存的清朝中期的拓片,让后世得见原碑风貌。历来拓片与所拓印对象一样被视为文物,名拓等同珍本。


刚入拓印行的李仁清以为,无论是平面碑碣,还是立体雕像,都可以拓印。但老拓工教导他,中国自古传习下来的只有平面拓印法,立体的东西会顶破拓印纸张,完全不可行。


祖宗之法是有大道理的,但是这位刚刚入行的新人竟然被自己不着调的想法迷住了。他在精心学习平面拓印技术的同时,仔细地琢磨拓印非平面的东西,背着师傅,他开始拓印浮雕。


 

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 李仁清:


圆雕我们必须要得按照原样去拓。我每拓一张了以后,就挂在墙上,从这屋到那屋,吃饭或出来,我都要看一眼。



经过二十多年摸索,当年那个曾被认为怪异的想法变成了成熟的操作技艺。当这门传承中的创造性技艺渐被认可之后,李仁清也开始拓遍大江南北,对高浮雕和圆雕造像文物进行抢救性拓印,留下宝贵的档案,而且成为中国申遗的重要依据。


立体拓印 纤毫毕现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p1317ab3srd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这次,李仁清要挑战的是北魏时期雕塑的立姿释迦牟尼像,它坐落在河南省巩义市的一个石窟里,佛像高近6米。当时的能工巧匠倚崖就势,精心雕刻,尽管经历了1500年风剥雨蚀,依然法相丰腴。实属中古时代的雕塑艺术经典。如果能够使用高浮雕拓印术予以表现的话,会造就经典性的立体拓印艺术杰作。



经过了精确的测量之后,拓印正式开始。湿度合适的宣纸一一铺到大佛的脸上和身上,对凸起部位的拓纸,李仁清都需要确认合适的位置,用剪刀仔细地剪开,用打刷把宣纸与佛体完全贴敷在一起。



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 李仁清:


它是一个坡形的,假如如果要是我们把这个纸铺满的话,但是一撑开它会变大,等于说它的鼻子就走形了。

当我们把这两个纸拼到一起的时候,它们之间一结合刚好是鼻子。从这个点结合到这个点的宽度,这样是它原有的尺寸。

 


夏季的高温会使得宣纸中的水分蒸发很快。李仁清他们一刻都不能停息,必须在水分完全蒸发之前刷上墨汁。上墨需要重复十多回,在上墨的过程中,会发现很多细小纹路,这是古人在雕刻佛像的时候留下的印记,拓印技术会把它们纤毫毕现地展露。这也是拓印技术的魅力。



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 李仁清:


以前工匠们雕刻留下的一些痕迹,这一类的信息用摄像或者其它技术是表现不出来的。从这(拓片)里面的一些信息,就能表现出来。(专家)对这个拓片鉴定(就知道)它是某个时期的。



工艺繁复 不可替代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e1317jrqyl0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经过两天一夜的紧张工作,李仁清即将完成这幅“巨”作。与平面拓印不同,由于立体拓印需要随着拓体凹凸而把纸面剪开,这使得拓印后的宣纸是碎片状的。李仁清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要把上千张的碎片状拓纸拼接在一起,才能形成一整幅拓片。




拼接碎片需要结合考古测绘、绘画、雕刻等多方面知识。即便有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,每一次拼接依然是对李仁清巨大的挑战。上千碎片、繁多的操作步骤,不能出现一个差错,否则就会一错而引发百错,这里真叫做“错一片而动全身”



拼接完成之后的工作是修整,修整大佛的面部是最难的工作,其中耳朵又是难中之难,它实属再创造的大学问。



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 李仁清:


那大的耳朵(如果)直接在脸的两边装上,我说那是猪八戒耳朵,正常的耳朵都是往后的。我只能看到它的正投影,所以我们严格要求,尺寸和立体的效果必须得表现出来。


 

经过3天的接片拼纸,拓片上的大佛像不仅毕肖原雕,而且浓淡相间的拓印墨色似乎光影浮动,让大佛产生了衣袂飘然之感,历史经典变得灵动可亲。这种感觉是现代科技复制术中找不到的。



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 李仁清:


我喜欢做一些震撼的东西,就是有一种成就感,再苦再累(都可以)。但是真正的把这一张拓片修复出来了以后,那种心情的激动,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。



纸张摩拓,丝绸织造,陶瓷烧制,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,它们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不可替代的中国元素。这些贡献的主要技术基础是工匠劳动。


拓印能够将碑文石刻上的线刻、纹理、风化程度对等呈现在拓片上,许多已经消失或被毁坏的文物正是通过拓片得以复原与传承。从上古直到当今,中国工匠们以自己的扎实创造赋予民族文明以实体形态,他们的劳动经典源源不断充实着民族文明宝库,证实着中华民族在精神原创内涵和物质生产领域的浩然活力。


记者 | 文卫民 叶蕾

编辑|聂雅颀 王晋

运营|邓荣


往期节目推荐

专访迪玛希:哈萨克的翅膀 “一带一路”上的音乐使者

●致敬大国工匠 | 工匠担当——马宇“复活”兵马俑

致敬大国工匠丨大工传世——古丝绸修复专家王亚荣

致敬大国工匠丨天青色等烟雨,他用一生去寻找“天青色”


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识别

关注CCTV《文化十分》官方公众号

官方微博:@CCTV文化十分

合作邮箱:wenhuashifenxmt@126.com


CCTV-3  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1:50

敬请关注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